最近入手了一台天蓝色MacbookAir M4 13寸 24+512版,耗资7931CNY,目前使用一周,谈谈体验

存储方面

我买的是512G版,外接硬盘的话基本没用上,我实测把日常的东西都装上后(比如Office/VScode/Feishu等),发现还没用到100G,表现和iOS有点类似。当然,我基本是不怎么用微信的所以微信并不大。

内存方面

我买的是24G版,我发现系统日常基本都能控制在16G左右的内存用量,这个处理逻辑看上去和安卓挺类似,并不会很容易用满,根据内存记录来看基本是够用的,只需要你别开太多的浏览器TAB。

续航方面

功耗确实非常惊艳,外接5K60Hz显示器+5Gbps USB固态+内屏开启的情况下,整机功耗在10-12W这样,合盖/关闭内屏后可达3-5W,表现略高于安卓平板。还没遇到过能大于30W的场景,没想到官方配的35W充电器是完全够用的。
电池上比13寸安卓平板略大,但是功耗看上去更高,我不认为对比安卓平板有续航优势,但是比传统笔记本肯定好得多了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都M4了还没给自定义充电电量上限啊,iPhone15Pro都有。

 

接口方面

给了耳机口+2个雷电4+MagSafe,其中Magsafe和雷电口都可以充电,其中雷电口是可以在视频+数据+供电同时进行的,因此建议买USB-C一线通的显示器(带USB-C反向供电和USB HUB功能)从而解决供电+键鼠的问题。我用的是KTC H27P3,自带2个USB+65W反向供电,5K60Hz,完全够用(缺点可能是5K模式下,USB只能运行在USB2.0,如果要运行在USB3.0那只能是4K60)
但是这个情况下,1个雷电接显示器,就只剩下1个USB-C口了,外接时就可能有点尴尬。如果是MacbookPro/Macmini机型则这方面好很多,他们本身就提供了更多接口。

文件系统方面

和Windows有较大区别,和Linux更相近,如果有Linux经验的话会好上手很多,但是传统的访达并不是那么好用,我尝试了2个第三方方案,一个是Double Commander,这玩意类似安卓的MT管理器,左右式的文件管理器,一个是VSCode。后者立大功,确实能提供和Windows平台基本一致的表现,如果你经常使用VSCode的文件管理,那么Mac的文件管理器的不同就影响不大

处理器方面

除了丐版阉割了2个GPU核心,其他都是10核心CPU+10核心GPU,不过实战下来发现日常的CPU占用都在5-20%之间,30%都很难达到,GPU基本都在睡觉,用上的时候也基本不超过30%,因此这方面多核是过剩的,结合优势的单核性能确实体验不错。

游戏方面

不出意料的失望,我测试了2款游戏,幻塔和鸣潮,其中幻塔是较小的安装包+安装后下载主要内容,和其他平台逻辑差不多,鸣潮则是直接下载一个很大的压缩包。但是这两个游戏在MAC上我稍微试了下发热爆炸键盘烫手掉帧,基本没法玩。然后试了下IOS兼容性的云版,发现键鼠操控的兼容性不佳,也基本属于没法玩的水平。因此评估,游戏还是算了吧,没主动散热的桌面级游戏没法玩,云游兼容性也不佳,因为没做原生云游,但是浏览器版的话也许是可以的,但是鼠标又是个问题。

远程方面

目前被控端我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案,除了VIVO的自带远控外。我常用的无界趣连和网易UU远程都不支持MAC被控。
目前主控端的话我试了几个方案,其中无界趣连没法用;RD Client(现在叫做Windows)体验一般,不如iOS和安卓上的体验;网易UU远程效果我试了下挺不错,能DIY的参数也挺多。

生态方面

生态方面一直上苹果的优势点,抛开被我淘汰的iPad(能当拓展屏啥的),抛开基本的应用接力,这些特点用法值得一提。
iPhone+Mac,首先Mac可以直接镜像iPhone,而且似乎并不要求使用同一个Wi-Fi,但是体验一般,iPhone亮屏的情况不能用。其次就说通知和小组件共享,可以把小组件直接放在Mac上,但是通知虽然同步过来了,但是点击还是会自动打开iPhone镜像去操作,Mac原生的小组件似乎没几个。Mac运行iOSApp也是比较有限的,大部分的确实也不能用。同时iPhone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可以同步给Mac无线使用。但是大部分都是Mac利用了iPhone,在iPhone上感知不到Mac的好处。在Mac的电池面板中也看不到iPhone,iPhone也看不到Mac。
AirPods+Mac,首先在先进产品中,现在能智能和手动的切换调度AirPods播放谁,但是不能都播放,不过电量可以同时在iPhone和Mac上看到。切换还是挺方便的,调度上也还行。包括降噪在内的高级功能俩边都是支持操作的。
Apple Watch+Mac,Watch能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的Touch ID使用,比如解锁屏幕,商店授权等,不过也有时候调不出来,但是能用上的概率比iPhone的使用Watch解锁频率要高多了。其他方面倒是不明显,Mac还是不能看见Watch电量,不知道为什么不打通这一点。
对于前台调度这个功能,和iPad那个一样,但是我感觉并不是很好用,最后用了一阵子还是回归传统。

外观方面

整体上属于银不银蓝不蓝的中间态,很受环境光线影响。整体外观设计确实没问题,符合苹果的一贯风格,但是要注意建议不要使用屏幕膜和键盘膜和防尘布挡键盘,因为发现确实很影响合盖,机器预留的缝隙确实不足,放这么多东西真不小。整体重量我觉得还行,相当于2个平板。刘海并不是很影响体验,尤其是大部分场景使用外接显示器的情况,如果大黑边和刘海选一个我还是选刘海,但是这个刘海没有做成灵动岛,不知道为什么,感觉特别突兀,没有什么软件上的优化。
由于没有风扇,能得到和手机平板一致的无声体验,当然前提是没有外接带风扇的拓展坞和硬盘盒。
然后CTRL/WIN/大小写等键和鼠标滚动都不同,需要时间适应,虽然大部分可以在设置修改。

软件方面

整体上来说,使用飞书的体验完全没区别,现在的QQ/微信/QQ音乐/VSCode/Chrome等软件体验基本是一致的。基本日常和办公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。Office/WPS可能功能略有阉割但是影响不大。能额外运行某些iOS软件确实有意思,尤其是某些付费软件。
对于网盘来说,iCloud肯定说深度集成的,Onedrive我试了下体验和iCloud差不多,但是Pcloud我试了下体验确实不太好(包括代理和频繁跳登陆等),然后我还试了下百度网盘,感觉太费内存,要用1G+,大部分情况下更愿意浏览器打开,其他网盘没有测试。
对于罗技设备来说,发现不支持老的罗技LGS驱动,被迫使用新的GHUB驱动了。
对于自带输入法来说,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弱智,也许是因为刚刚用,没记忆习惯,对比iOS/安卓/Win自带的感觉经常没成功得到我要输入的词汇。
对于压缩软件,发现没有提供7Z的GUI,最后用了Keka这个软件。
对于抓包软件,Reqable也支持Mac,没有问题。
对于SQL软件,DBeaver也支持Mac,没有问题。同时我还发现SQLynx和Beekeeper Studio也还可以。
对于终端,怎么用我都感觉不如Windows11自带的PowerShell好用,最后我使用了iTerm
对于VSCode,要注意配置同步时会把代理配置也同步过来,一开始我就因为这个导致一登陆同步,VSCode就断网。其他体验我感觉基本一致,这种基于浏览器内核的软件(Electron with Chromium)在跨平台上体验都比较一致。

网络方面

我试了下还是不支持Wi-Fi6-160Mhz,没成功连上,感觉网上那些还是在吹牛,没法复现,因此Wi-Fi下达不到千兆网速,苹果这方面一直做的不太行。